丹麦政府决定自5月31日起关闭驻伊拉克大使馆
96 2025-04-05 12:39:15
為達成此目標,草案也要求各級政府應與國民、事業、團體共同推動溫室氣體減量、發展負排放技術及促進國際合作。
為了因應國際趨勢,草案中也增訂未來中央主管機關得對特定產品,訂定碳含量計算及認定方式,並參考國際經貿情勢,對高碳含量之進口產品徵收碳費。國際上碳定價制度已成趨勢,如歐盟將在2023年試行「碳邊境調整機制」(CBAM),向高碳洩漏風險進口商品課徵碳關稅,但只要在出口國內已課徵相關碳成本費用即可減免。
鋼鐵業是我國高碳排產業之一,其中不少碳排大戶將成為首波收取碳費的對象之一 | 環境資訊中心 孫文臨攝 碳費細節仍不明,環團批「前進一步,倒退三步」 草案出爐後,民間對於環保署終於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表示肯定,但也紛紛提出其他建議。為達成此目標,草案也要求各級政府應與國民、事業、團體共同推動溫室氣體減量、發展負排放技術及促進國際合作。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,從現行的「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降為2005年的排放量50%以下」,修改成「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」。綠色和平曾赴環保署遞交修法建議書,並擺出國際碳定價排名,要求環保署評估提高價格 | 環境資訊中心 李蘇竣攝 鄭楚忻指出,城市是整體減碳的重要角色,但草案中沒有看到補助縣市政府的相關文字,顯示中央未來對地方的資助和監督措施都仍十分模糊,根本是在推卸責任、「放生」地方氣候治理。環保署表示,草案預告期間為60天,期間將蒐集、彙整各方意見,再行送交行政院審查。
Photo Credit: 中央社 環保署長張子敬 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——強化減量,增調適專章 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草案內容,有幾大修正重點。現行法規屢遭批評落後國際,環署終於預告修正草案 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危機,各國政府紛紛祭出減碳對策,也接連喊出「淨零」目標。科技主管機關也要綜整氣候變遷科學、風險等資訊,定期發布氣候變遷報告,作為風險評估及調適推動依據。
綠色和平專案主任鄭楚忻表示,綠色和平認為,碳定價制度作為最重要的減碳經濟工具,在目前的法條裡面只是虛與委蛇、敷衍了事。對於製造、運輸及建築等各部門的排放管制機制,也納入草案,要求其製程、設備應符合效能標準,降低排放強度。據環保署長張子敬日前說法,期盼能在下個會期(明年2月)將修法草案送進立法院,最快同年開始實施。Photo Credit: 中央社 環保署長張子敬 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——強化減量,增調適專章 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草案內容,有幾大修正重點。
為達成此目標,草案也要求各級政府應與國民、事業、團體共同推動溫室氣體減量、發展負排放技術及促進國際合作。綠色和平曾赴環保署遞交修法建議書,並擺出國際碳定價排名,要求環保署評估提高價格 | 環境資訊中心 李蘇竣攝 鄭楚忻指出,城市是整體減碳的重要角色,但草案中沒有看到補助縣市政府的相關文字,顯示中央未來對地方的資助和監督措施都仍十分模糊,根本是在推卸責任、「放生」地方氣候治理。
文:李蘇竣(環境資訊中心記者) 千呼萬喚始出來。環保署表示,草案預告期間為60天,期間將蒐集、彙整各方意見,再行送交行政院審查。張子敬10月13日於立法院表示,碳費收取對象初步以年排放量逾2.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(CO2e)的「排碳大戶」為主,但具體內容仍有待《溫管法》母法修法通過後才會制定子法,子法最快可在2023年公布實施。環保署因此著手修法作業,終於在21日正式預告《溫管法》修正為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草案。
而碳費收入將納入「溫室氣體管理基金」,專款專用於辦理溫室氣體減量工作、發展低碳與負排放技術及產業、補助及獎勵投資溫室氣體減量技術等。我國總統蔡英文於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宣示「2050淨零排放」,象徵減碳政策將邁向下一階段。且規定新設污染源應採最佳可行技術並進行增量抵換,若提出自願減量計畫並據以執行減量者,可以申請減量額度,盼透過雙管齊下促進減量。國內現行有關溫室氣體控管的法源依據,為環保署2015年訂定的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》(溫管法),但法規內容已無法因應全球加速減碳的趨勢,屢遭批評落後國際。
現行法規屢遭批評落後國際,環署終於預告修正草案 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危機,各國政府紛紛祭出減碳對策,也接連喊出「淨零」目標。首先是「2050淨零排放」目標確實寫入法條。
環保署於10月21日公告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》修正為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草案,明訂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為2050年淨零排放,並提升氣候治理層級、增訂氣候變遷調適專章。鋼鐵業是我國高碳排產業之一,其中不少碳排大戶將成為首波收取碳費的對象之一 | 環境資訊中心 孫文臨攝 碳費細節仍不明,環團批「前進一步,倒退三步」 草案出爐後,民間對於環保署終於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表示肯定,但也紛紛提出其他建議。
綠色和平批評,環保署將費率訂定原則、調整原則、徵收對象等細節,都留待子法才要討論,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做法。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,從現行的「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降為2005年的排放量50%以下」,修改成「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」。鄭楚忻強調,環保署預告的《溫管法》修正草案,可以說是前進一步,又倒退三步,綠色和平期待碳費能夠成為真正有減碳和經濟效益的政策,並且基金用途能擴大到地方減碳工作,為中央與地方開闢更多協作空間,幫助台灣達到淨零排放目標。國際上碳定價制度已成趨勢,如歐盟將在2023年試行「碳邊境調整機制」(CBAM),向高碳洩漏風險進口商品課徵碳關稅,但只要在出口國內已課徵相關碳成本費用即可減免。為了因應國際趨勢,草案中也增訂未來中央主管機關得對特定產品,訂定碳含量計算及認定方式,並參考國際經貿情勢,對高碳含量之進口產品徵收碳費。徵收碳費專款專用,瞄準高碳排產業、高碳含量進口品 備受產業界關注的「碳定價制度」這次也確實納入草案,企圖透過經濟誘因促使企業減排,本次草案不僅對國內排放源徵收碳費,也要向高碳含量之進口產品課徵碳費。
此外,也納入各界關注的「碳費」徵收制度,將對國內排放源及高碳含量之進口產品徵收碳費鄭楚忻強調,環保署預告的《溫管法》修正草案,可以說是前進一步,又倒退三步,綠色和平期待碳費能夠成為真正有減碳和經濟效益的政策,並且基金用途能擴大到地方減碳工作,為中央與地方開闢更多協作空間,幫助台灣達到淨零排放目標。
綠色和平批評,環保署將費率訂定原則、調整原則、徵收對象等細節,都留待子法才要討論,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做法。此外,也納入各界關注的「碳費」徵收制度,將對國內排放源及高碳含量之進口產品徵收碳費。
且規定新設污染源應採最佳可行技術並進行增量抵換,若提出自願減量計畫並據以執行減量者,可以申請減量額度,盼透過雙管齊下促進減量。首先是「2050淨零排放」目標確實寫入法條。
為了因應國際趨勢,草案中也增訂未來中央主管機關得對特定產品,訂定碳含量計算及認定方式,並參考國際經貿情勢,對高碳含量之進口產品徵收碳費。國際上碳定價制度已成趨勢,如歐盟將在2023年試行「碳邊境調整機制」(CBAM),向高碳洩漏風險進口商品課徵碳關稅,但只要在出口國內已課徵相關碳成本費用即可減免。鋼鐵業是我國高碳排產業之一,其中不少碳排大戶將成為首波收取碳費的對象之一 | 環境資訊中心 孫文臨攝 碳費細節仍不明,環團批「前進一步,倒退三步」 草案出爐後,民間對於環保署終於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表示肯定,但也紛紛提出其他建議。為達成此目標,草案也要求各級政府應與國民、事業、團體共同推動溫室氣體減量、發展負排放技術及促進國際合作。
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,從現行的「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降為2005年的排放量50%以下」,修改成「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」。綠色和平曾赴環保署遞交修法建議書,並擺出國際碳定價排名,要求環保署評估提高價格 | 環境資訊中心 李蘇竣攝 鄭楚忻指出,城市是整體減碳的重要角色,但草案中沒有看到補助縣市政府的相關文字,顯示中央未來對地方的資助和監督措施都仍十分模糊,根本是在推卸責任、「放生」地方氣候治理。
環保署表示,草案預告期間為60天,期間將蒐集、彙整各方意見,再行送交行政院審查。Photo Credit: 中央社 環保署長張子敬 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——強化減量,增調適專章 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草案內容,有幾大修正重點。
現行法規屢遭批評落後國際,環署終於預告修正草案 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危機,各國政府紛紛祭出減碳對策,也接連喊出「淨零」目標。徵收碳費專款專用,瞄準高碳排產業、高碳含量進口品 備受產業界關注的「碳定價制度」這次也確實納入草案,企圖透過經濟誘因促使企業減排,本次草案不僅對國內排放源徵收碳費,也要向高碳含量之進口產品課徵碳費。
國內現行有關溫室氣體控管的法源依據,為環保署2015年訂定的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》(溫管法),但法規內容已無法因應全球加速減碳的趨勢,屢遭批評落後國際。據環保署長張子敬日前說法,期盼能在下個會期(明年2月)將修法草案送進立法院,最快同年開始實施。文:李蘇竣(環境資訊中心記者) 千呼萬喚始出來。環保署因此著手修法作業,終於在21日正式預告《溫管法》修正為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草案。
張子敬10月13日於立法院表示,碳費收取對象初步以年排放量逾2.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(CO2e)的「排碳大戶」為主,但具體內容仍有待《溫管法》母法修法通過後才會制定子法,子法最快可在2023年公布實施。我國總統蔡英文於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宣示「2050淨零排放」,象徵減碳政策將邁向下一階段。
對於製造、運輸及建築等各部門的排放管制機制,也納入草案,要求其製程、設備應符合效能標準,降低排放強度。綠色和平專案主任鄭楚忻表示,綠色和平認為,碳定價制度作為最重要的減碳經濟工具,在目前的法條裡面只是虛與委蛇、敷衍了事。
科技主管機關也要綜整氣候變遷科學、風險等資訊,定期發布氣候變遷報告,作為風險評估及調適推動依據。環保署於10月21日公告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》修正為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草案,明訂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為2050年淨零排放,並提升氣候治理層級、增訂氣候變遷調適專章。